台灣是一個擁有多元文化的地方,包容著不同的族群,以及各種信仰的自由,而當親友們走到人生的終點時,除了傷感與緬懷,這些文化也同時帶動著一連串信仰的實踐。
-
殯葬儀式承載著人們對死後世界的想像與敬意。隨著時代演變,台灣在保有傳統的同時,也逐漸融合出屬於這片土地的在地風貌。其中,佛教與道教作為華人社會中根深蒂固的信仰,也在儀式中展現出各自的精神與特色。
-
佛教
佛教重視因果與輪迴,因此「助念」成為重要的送別儀式。藉由誦經念佛,幫助亡者放下執念,平靜地前往下一世。佛教信仰中,亡者並非前往陰間,而是轉生至西方極樂世界,因此不燒紙錢、不殺生,而是以鮮花與素果作為供品。「做七」也是葬禮中常見的一部分,透過每七天一次的誦經祈福,為亡者消業積德,祈求順利轉生。
-
道教
道教則著重於為亡靈引路與超渡。法會中會由道士設壇請神,進行「開路」、「破地獄」、「薦亡」等儀式,象徵為亡者掃除陰間旅途的阻礙。常見的殯葬用品包括腳尾飯、腳尾燈、腳尾錢與各式紙紮用品,象徵提供亡者在另一個世界所需之物。道教也強調陰陽五行的平衡,因此入殮、移柩等儀式通常會擇吉日、選吉位。雖然整體流程相對繁複,但在現代,也越來越多家庭依照情況簡化儀式內容。
-
如今,不少家庭會融合佛教與道教的儀式,這在台灣已十分常見。無論形式如何變化,核心的心意始終不變——希望亡者能無罣無礙地離去,也讓生者得以安心放手、好好道別。